举“孝廉”之後,前程远大,升迁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
但是正因如此,现在举孝廉的名额大多是被内定好了的,能被举孝廉大部分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曹C、袁术等都是走的举孝廉的路子。
举孝廉是以郡为单位,郡国人口不满十万三年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两年举一人,满二十万每年举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二人,满一百二十万每年举三人。
而北海国人口近百万,每年有两个举孝廉的名额。
因为李贺属於杨赐一系不会受到除了杨赐以外的压力,加上李贺又病重,所以手上的孝廉名额还没有被安排掉,现在新老交替之後这个举孝廉的权利自然就落到了刘毅的手上。
太史慈有些不大好意思,“我只知道举孝廉是为官的正途,但是因为极难,所以从未奢望过,因此不是很了解。”
刘毅闻言微微颔首,虽然太史慈想当官,但是他对这方面不了解也不意外,因为这个和他相差太远。就像他前世绝大部分的小公务员是不会去关注清北选调生是啥晋升途径的。
但是太史慈现在不了解不代表以後不会去了解,刘毅觉得与其等到他知晓之後心里有疙瘩,还不如现在自己主动挑明。
毕竟换位思考一下,要是他是太史慈,知道了自己老大有这种好事反而分给了外人,心里肯定会犯嘀咕。
“子义,举孝廉晋升很快,而且被视为为官的正途,若是留在了雒yAn,则是六百石的郎官起步,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而被派遣到地方,则以令、长、丞为起点,再迁为太守、刺史。”
刘毅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告诉了太史慈。
这还是他以前向何秩谘询的,因为他曾经考虑过是不是要走举孝廉的路子,後来发现在汉末没背景的人走这条线完全不现实,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