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在安国公府的藏经阁里细细读过此书,发觉书中蕴含着极为深刻的道理和战争精神,他认可的是“义战与不义战、备战而不好战”等,竟与沈明月所写有吻合之处。

        他似乎是看到了知己,想向她求证,但见她眉头微蹙,正全神贯注地思考,便没有打扰。

        他们写着关于战争的字迹,脑中演绎着一个个场景,可大殿内却蔓延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将所有的喧嚣掩盖,只剩笔尖落墨的声音在桌面上流淌。

        “回禀主上。”徐铭的声音打破了这份静谧:“裴知州调配的救济物资已送到,这是清册。”

        顾洲接过清册看了看,不自觉地说了个“好”字,感叹了一句“这裴济还真是识时务”之后,将清册交给了沈明月。

        沈明月接过,上面不仅写了银钱粮草,还有布匹、粮种和草药,都是赈灾的物资,她没有深究这知州为何送来这些东西,只感叹道:“这裴知洲真是个难得的好官。”

        顾洲笑着摇摇头,并未解释其中的曲折。

        之后二人就方案从头到尾再次商议一遍,过程并不顺利,这不仅仅是二人之间观点的不同,更是两个时代的碰撞。

        与顾洲比起来,沈明月的有些做法是冲动的、激进的,他甚至能在她的目光中看到仇恨的火光,她心中到底藏着什么仇恨?他试图去探究,但她只谈方案不谈过去。

        这些矛盾,有些商议后得以解决,有些却不能调和,只能日后再视情况而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