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们面无表情,动作麻利地将一份份墨迹未干的考卷收拢。
随即,早有准备的书吏上前,用特制的厚纸将试卷前端写有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的区域严严实实地糊裱起来,再以朱漆封缄。
此举意在‘糊名’,确保阅卷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最大程度维护公平。
那一张张被隐去名姓的卷子,褪去了所有外在的标签,只剩下纯粹的文字与思想。
在历史上,糊名制出现之前,主考官通过‘通榜’预列录取名单的现象普遍存在。
直到宋代,朝廷全面推广糊名制,立刻成为科举标准化流程,才能保证科举制度的相对公平。
李彻有前世历史作为前车之鉴,自然不会犯这等低级错误,直接一步到位,实行最终形态的科举。
科举制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它是国家公信力的体现。
若是连公平都做不到,未来大庆的学子们凭什么寒窗苦读,只为了金榜题名?
收卷完毕,考生们开始被允许分批退场。
霎时间,偌大的广场解开了束缚,人潮开始向外涌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